“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全長180米、寬2米的巷道。這條看似尋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過四五分鐘,卻有著一段不平常的來歷。 據(jù)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詩于后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说脮斐纷屓,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這里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yè),時間又久遠,對于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于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后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張英的寬容曠達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至今依然帶給人不盡的思索與啟示。
W020141118369296711467.gif (135.79 KB, 下載次數(shù): 2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11-20 09:45 上傳
圖為“六尺巷” 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張英的謙遜禮讓,不僅成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范,更是中華民族里仁為美、和諧理念的充分體現(xiàn)。六尺巷雖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內涵卻遠非四五分鐘距離所能承載的。幾百年后的今天,當一些人爭長論短、追名逐利、爭權奪勢,在虛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爾虞我詐的時候,六尺巷帶來的是觸及靈魂、發(fā)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紛爭中歸于寧靜與平和的精神凈化。讓一點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張英的其言其行蘊含著中華傳統(tǒng)包容萬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體現(xiàn)出為官者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文化精華。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這便是一代儒臣風范的體現(xiàn)。
W020141117610394348294.jpg (545.24 KB, 下載次數(shù): 2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11-20 09:46 上傳
圖為“禮讓”石碑坊 治國輔政,清廉為官。自古至今,人們最注重的就是為官者德才兼?zhèn)。清朝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舊傳》中這樣描繪張英:三藩叛亂時,“一時典誥之文,皆出公手”。張英歷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職,治國輔政,才學出眾,被世人稱譽。作為封建官吏能將權力用于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確實難能可貴。張英身為一朝宰輔,卻不恃權壓鄰,律己從嚴、舍利求義,權不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現(xiàn)今社會一些官員公然違規(guī)違法、以權謀私,置社會的道德法律于不顧,可謂相形見絀。我們黨員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既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于律己,又應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要始終心存敬畏、慎獨慎微,才能無愧于心,不辱使命。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張英寫給家人的《聰訓齋語》中的《立品篇》中專門有一節(jié)說“能容讓”,其中寫道:“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張英的謙遜寬容也在教化后人秉禮處世,清廉為官。據(jù)《桐城縣志》記載,張英次子張廷玉為康熙朝進士,居官五十多年,歷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軍機大臣,乾隆朝晉三等伯、加太保。張廷玉長子和次子亦官至內閣學士,四子官拜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家學淵源,善益子孫。父子宰相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稱典范,應說是得益于張英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得益于淡泊致遠、克己清廉的家風,得益于“六尺巷”。
W020141117618388704819.gif (190.32 KB, 下載次數(shù):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11-20 09:47 上傳
圖為六尺巷旁張英后人錄的張英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民族有著根深蒂固的家國思想、家國情懷,六尺巷的故事彰顯了儒家修身、齊家、仁者愛人的博大內涵,更在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傳承遺產。黨員領導干部必須知古鑒今,為政以德,正心修身,講規(guī)矩、守戒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充足營養(yǎng),堅持他律和自律相結合,發(fā)揮禮序家規(guī)、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教化作用,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方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