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讀書成為生活方式
——獻給2016世界讀書日
■王宇平
199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這一天的主旨宣言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是貧窮還是富有,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chǎn)權。
培根說,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居或隱退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xiàn)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fā)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古人云“開卷有益”,多讀書、讀好書是中國文人的共識。今之名人愛書、惜書,更以讀書為一大樂事。國學大師季羨林說,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他認為,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二是書籍,以后者為主。在發(fā)明文字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fā)明后,則使用書籍。后一代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所以說,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錢鐘書、老舍等知名作家對讀書都有重要論述。時下,全民閱讀已經(jīng)蔚然成風。在建設學習型社會、創(chuàng)新型社會中,中央要求領導干部要做學習和實踐的表率,既要求知善讀,又要貴耳重目。廣大領導干部要修煉道德操守、提升從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徑就是加強學習,讀書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諸實踐。2013年3月19日,國際主席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lián)合采訪時談到,“我愛好很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這個愛好,伴隨著習近平從梁家河村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從正定到福建,從浙江到中央,一路追尋過來,讀書已經(jīng)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存在于他的工作、生活的每一個片段。1969年初,習近平到陜西省延川縣一個叫梁家河的小山村插隊時,“帶著一箱子書下鄉(xiāng)”。讀這個箱子里的書,是習近平在梁家河村勞動之余最大的愛好,幾乎梁家河的每一位鄉(xiāng)親在提到習近平時,都用“愛讀書”、“好學”來評價他。1983年,習近平來到河北正定縣任職縣委副書記,第一個登門拜訪的對象就是作家賈大山(雖然那時候賈大山還是一個業(yè)余作者)。2003年開始,《浙江日報》經(jīng)常在頭版《之江新語》言論專欄發(fā)表一位作者為“哲欣”的文章,其中關于“讀書”主題的文章就有四五篇,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養(yǎng)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使讀書學習成為改造思想、加強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成為凈化心靈、培養(yǎng)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這個名為“哲欣”的作者就是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中共十八大以后,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開始了治國理政的繁重工作,日理萬機之余,他從未中斷的就是“讀書”。網(wǎng)上曾經(jīng)走紅一句經(jīng)典:“時間去了哪兒?”2014年,習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采訪時說:“對我來說,問題在于我的個人時間都去了哪兒?當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F(xiàn)在,我經(jīng)常能做到的就是讀書,讀書已經(jīng)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正是因為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營養(yǎng),總書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成果才得以靈活運用,他在文章、講話和著作中用典自如,多次引用《史記》、《詩經(jīng)》、《禮記》、《尚書》等書中的故事、名句、厚厚的一本《習近平用典》就是明證!按理說,總書記工作這么繁忙都重視看書學習,我們普通人更應該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來讀書了。然而,印度工程師孟莎美一篇名為《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的確令我們憂慮。孟莎美在文中提到,在從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當時正是旅途休息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fā)現(xiàn)——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在打游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而在同一客機上,德國旅客要么看書看報、要么看電腦工作。他在文章中感嘆道:“一個本有著悠久閱讀傳統(tǒng)的國家(——指中國),現(xiàn)在的國民卻難以坐下來看一本書!睘槭裁丛蹅儑液枚嗳瞬幌矚g讀書?原因各異,不外乎以下幾種:有的人追求享樂、玩物喪志,不好讀書;有的人熱衷應酬,忙于事務,不勤讀書;有的人淺嘗輒止,不求甚解,不善讀書;有的人學而不思,知行不一,學用脫節(jié)。當然,讀書不是一件容易事,前人曾以“衣帶漸寬終不悔”來形容讀書要刻苦鉆研;我國古代有“頭懸梁錐刺股”的讀書典故。習總書記曾勉勵莘莘學子不僅要刻苦讀書學習,更要端正讀書學習的正確方向。他認為: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勤勞動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而應當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要用“韋編三絕”的精神,結合足夠的知識積累,綜合運用分析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等諸多思維方式,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觀點、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其實讀書客觀上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必須聯(lián)系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利用知識的積累,來洞察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學之思之、聞之見之,我們對社會的情況基本情況就能見微知著,才有話語權。有人提出“不忘呼吸 不舍書香”,建議閱讀習慣不能因高科技時代的到來而被改變,而要想方設法把閱讀融入生活,從興趣入手、見縫插針、分享閱讀心得,充分激發(fā)讀書興趣,努力增強樂于讀書的源動力,這樣,全民讀書的新高潮就會很快掀起。
2016.04.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