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縣新耕村黎元組,一個在縣級地圖上都找不出標記的地方。這里土地貧瘠,幾乎沒有什么產業(yè),老百姓就是守著幾畝薄地過活,大姑娘小伙子紛紛外出打工賺錢養(yǎng)家糊口,鄉(xiāng)親們就這么默默地守著貧窮度日,似乎誰也不愿意打破這份寧靜。然而,2009年,一個名字在當地傳開了,他叫王柏槐。
今年45歲的王柏槐是本地上灣組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由于家境貧寒,早年學了獸醫(yī)手藝,后來外出赴南方打工,在一家五金廠工作。2009年,適逢全球經濟危機,王柏槐打工的那家企業(yè)也不景氣,他便打道回府了。
面對故鄉(xiāng)貧瘠的土地,王柏槐沉思良久:干點什么呢?他久久尋找不出答案。在一位朋友的“點撥”下,他決意搞養(yǎng)殖。他外出之前學的是獸醫(yī),跟動物打過交道,而適宜在鄉(xiāng)村創(chuàng)業(yè)的正是養(yǎng)殖!經過一番辛苦尋找,他選中了本村黎元組的這片百畝池塘及周邊的空場。這里三面環(huán)山,釣魚臺干渠穿境而過,環(huán)境優(yōu)美安靜,水草資源豐富,是理想的養(yǎng)殖場所。主意一定,王柏槐就開始干了。他把打工掙來的20萬元拿了出來,全部投入到這片魚池和土地,就這樣,他的“宿松縣青木生態(tài)家庭農場”正式掛牌。
蓄水養(yǎng)魚,對于從未涉獵過此領域的王柏槐來說,的確是一份全新的事業(yè)。開始遇到的難題就是技術。怎樣防病?雖然王柏槐做過獸醫(yī),但雞鴨豬狗與魚不是一個種類呀!他只好一點一滴從頭學起,向書本學、向有經驗的人學,終于弄懂了:養(yǎng)魚首先講究水質,水質好魚兒才成長順利,這一點,池子旁邊的釣魚臺干渠是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春季投料前必須消滅“蟲害”;冬季收獲后,必須抽干池塘,凍曬一陣,然后撒上石灰,能防止來年病菌……。其次就是正確投放食料,王柏槐清楚,從市場上購進的魚飼料,不能保證魚肉的鮮味,于是他千方百計學熟制作飼料,并全部用小麥、餅和鮮草融合而成……。如今王柏槐承包的百畝魚池畝產年均1000余斤,年產值50余萬元,除去成本和投工投勞開支,純收入也能落下個近10萬元。周邊群眾十分羨慕,紛紛加入到養(yǎng)魚行列,王柏槐從來都是不吝賜教,并將魚苗先賒給那些困難的老鄉(xiāng)。“讓鄉(xiāng)親們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是我一貫的想法!”12月5日,王柏槐對記者說。
為實現立體養(yǎng)殖的夢想,王柏槐還試著在渠道壩上樹林里養(yǎng)雞鴨,因為是放養(yǎng),雞鴨成長十分迅速,目前已經發(fā)展到6000多只,由于是綠色養(yǎng)殖,雞鴨肉味鮮美,深受客戶青睞,所以銷售十分順利,年收入也有3萬余元;王柏槐還承包了當地無人耕種的200畝水稻,“用雞鴨糞便做肥料,十分劃算!”王柏槐興奮地說。精明的他還在空閑土地和房前屋后空地上栽種了桂花、香樟、石楠等名貴花卉苗木,數年后這又將是一筆不菲的收入……!皩恚蚁朐诖私⒁粋集垂釣、飲食、娛樂于一體的休閑基地,來帶動家鄉(xiāng)的經濟,讓鄉(xiāng)親們共同富裕起來”說起未來,憨厚的王柏槐滿懷信心。(安慶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