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已經(jīng)去了十多家,待會兒還有一家呢!11月18日下午,在宿松縣河塌鄉(xiāng)四利村,劉正榮騎著小三輪載著新添置的全自動薯類漿渣分離機,上門為村民打紅薯粉。
“農(nóng)村里不值錢的紅薯,加工成紅薯粉后,拿到街上能賣10多元一斤,大家都說明年要種更多的紅薯呢。”劉正榮說,他拉著機器上門服務(wù),滿滿一編織袋紅薯,他只收10元,村民們樂意找他,他也愿意為村民們服務(wù)!拔壹夷苡鞋F(xiàn)在的生活,全靠政策的幫扶。我始終懷著感恩的心,也想盡力回報社會!
劉正榮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早些年,他帶著妻子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母親外出謀生,20年沒有歸家。這期間,撫養(yǎng)子女,加上母親常年服藥,夫妻倆微薄的收入遠不夠維持家用。2016年,他在老家的三間土坯房因年久失修,在一場大雨中坍塌了。緊接著,母親又因病重去世。在外入不敷出,返鄉(xiāng)無處棲身,那段時間,他嘗盡了生活的酸楚。
就在劉正榮苦苦掙扎找不到出路時,河塌鄉(xiāng)扶貧辦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與他取得了聯(lián)系,在了解他的處境后,為他制定了幫扶計劃。劉正榮的內(nèi)心又升騰起了對生活的希望。2017年,他帶著家人回到了家鄉(xiāng)。
“幫扶人首先幫我解決了住房問題。”劉正榮說。他家的老屋偏僻,周圍鄰居都搬走了,四周荒草叢生,不利于安家,村里幫他選了處交通便捷的場地,建了座70平方米的平房,還通了自來水,添了家具。2018年,他們一家人沒花一分錢就搬進了新居。
搬進新房,居有其所,但家里人多勞力少,經(jīng)濟拮據(jù)。劉正榮還沒來得及發(fā)愁,一系列幫扶政策便接踵而至。經(jīng)村民代表大會評定,給予他家低保待遇,每月享受低保金900多元;每年政府代繳新農(nóng)合;享受資產(chǎn)收益分紅,年紅利500元;妻子劉石榮獲得公益性崗位(生態(tài)護林員),月工資800元;大孩子劉夢緣通過參加縣人社局開辦的技能培訓(xùn)班,獲得技能后前往溫州打工,每月能掙3000元。
有了政策幫扶,在搬進新房的同年,劉正榮家就脫了貧。但他并不滿足。他覺得,只是脫貧還遠遠不夠,還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2019年,他看到朋友養(yǎng)殖肉兔效益很好,決定試試。他從山東引進200多只肉兔,細心喂養(yǎng),當年就賣了2萬余元。同時,他還買了一臺小型飼料機,能將玉米秸稈等加工成飼料顆粒,除了自家使用,還幫鄰居們加工飼料,去年獲得加工費9000余元。
今年,除了繼續(xù)養(yǎng)兔子、加工飼料,劉正榮還承包了200多畝水田,用來種植水稻。在夫妻倆辛勤耕耘下,稻谷喜獲豐收,獲利6萬余元。在賣掉肉兔,收割完稻谷后,閑不住的他又添置了臺全自動薯類漿渣分離機,走村串戶為村民打紅薯粉。
回鄉(xiāng)后,在政策幫扶下,劉正榮用三年打了個翻身仗。他說,新的一年,他有個計劃,準備建個家庭農(nóng)場,種水稻、養(yǎng)兔子、養(yǎng)雞、養(yǎng)鴨、養(yǎng)鵝……(孫春旺)
微信截圖_20201124085223.png (412.74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0-11-24 08:51 上傳
網(wǎng)配侵刪 來源:安慶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