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眶上架著一副老花鏡,黝黑而粗糙的雙手,靈巧地游走在竹子開片、破青、刨光等制作竹蒸籠的工序之中,上框篾、下框篾、外框篾、腳框篾、子口襯篾等用于制作蒸籠的竹料,在他的篾刀下,賦予了無限的責(zé)任和使命。
60歲的吳飛凡,一干起篾匠活來,“外面的世界”似乎就不存在了。
吳飛凡的家在宿松縣柳坪鄉(xiāng)邱山村,這里與湖北省蘄春縣毗鄰,是宿松縣海拔最高的村,全村森林覆蓋率達(dá)90%以上,曾榮獲“全國綠化造林十佳村”稱號。毛竹是當(dāng)?shù)刂еa(chǎn)業(yè),有5200畝,享有“毛竹之鄉(xiāng)”的美譽(yù)。因?yàn)槊褓Y源豐富,這里人們便從毛竹的種植、加工上,走出了一條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16歲時,剛初中畢業(yè)的吳飛凡毅然選擇當(dāng)篾匠學(xué)徒。18歲出師后,正式成為當(dāng)?shù)匾幻麑iT制作竹蒸籠的篾匠。竹蒸籠是中國人烹飪食物的一種重要工具,具有易熟保溫、透氣不餿、輕便耐用等優(yōu)點(diǎn),用它蒸出來的食物總有一股特有的香氣,常常被人們用來蒸包子、饅頭等。
吳飛凡說,一套竹蒸籠,至少有4層;他一天可以做一套,一年下來可以做200多套;40多年的篾匠生涯,他一直都是靠做竹蒸籠維持家庭生計(jì)。
以前,因?yàn)樾畔㈤]塞、交通不便,做出來的蒸籠,都是靠他自己用肩膀一個個挑出去賣,經(jīng)常是天蒙蒙亮就挑下山,到天黑才回到家,F(xiàn)在,都是買蒸籠的人自己找上門來。回憶起過去的艱辛經(jīng)歷,吳飛凡感慨萬千。
這些年,隨著銷售市場的逐漸萎縮,專門制作竹蒸籠的篾匠已越來越少。在邱山村,從事篾匠職業(yè)的,全都是50歲以上的人,而做竹蒸籠的,則更少。
“現(xiàn)在,對我說,做竹蒸籠不僅是掙錢貼補(bǔ)家用,更多的是快樂充實(shí)自己,因?yàn)槲野炎稣艋\當(dāng)作自己每天必不可少的一種生活習(xí)慣了!
吳飛凡堅(jiān)守的,是這個時代稀缺,卻又亟須守護(hù)的工匠精神。(孫春旺)
|
-
評分記錄 | 開水票 |
經(jīng)驗(yàn) |
金幣 |
收起
理由
|
宿松論壇
| + 100 |
+ 100 |
+ 100 |
宿松論壇有你更精彩! |
總評分: 開水票 + 100
經(jīng)驗(yàn) + 100
金幣 + 100
|